Thursday, September 18, 2008

Attachment的問題

可10:17-31

這attachment不是發放電郵裡「附件」的意思,也許可以譯作「執迷」、「執著」、「偏執」。

起初有attachment 同 detachment的概念應用在屬靈生命的成長是來自盧雲的著作。當時就想到老莊思想對執著的看法。當然,佛與道對執著大體上是負面的,但原始的道家思想,卻教我們放開懷抱,擁抱大自然,那便可以不再拘泥於人際間小事化大的執著。

基督教信仰精彩的地方,就是明白人如何努力也無法完全放開懷抱,放得一次,放不了下次。只有透過超越的神,由祂來除去或轉化我們的偏執,我們才得著真正的自由。

主耶穌與一位少年富人的對話,正好反映這點。一個行為多完美的人,做足一百分底裡仍不能滿足,仍有一個空洞需要去填補,主一針見血地指出他的attachment所在,就是財富。

耶穌看著他,就愛他,對他說:「你還缺少一件:去變賣你所有的,分給窮人,就必有財寶在天上;你還要來跟從我。」他聽見這話,臉上就變了色,憂憂愁愁的走了,因為他的產業很多。(可10:21-22)

也許他是貪財、也許他受過去教導影響,認為財富是神賜福的現象,是不能放棄的。有解經家認為,門徒在24及26節中表現出的「希奇」與「份外希奇」是因為他們也相信財富就是祝福。

看來主也要打破這觀念,打破一些牢不可破的觀念。主並不否定財富,只說「貪財」的難進天國,「貪財」不單止是要求擁有多於我需要的,還有是不願放手。「貪」就是找緊不放,因此「貪」甚麼也難進天國,因為所「貪」的東西便成了偶象,地位高於神,成為attachment。因此,主補充了:

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,或是弟兄、姐妹、父母、兒女、田地,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,就是房屋、弟兄、姐妹、母親、兒女、田地,並且要受逼迫,在來世必得永生。」(10:29-30)

這方程式很有趣:

為主捨去:(-)房屋、弟兄、姐妹、父母、兒女、田地
今世賞賜:(+)房屋、弟兄、姐妹、父母、兒女、田地 x 100 + 逼迫
未來:(+)永生

意思是,你可以維持現狀,平平淡淡,也沒有永生,擁有少少的財富而在絕望中死去。但也可以精彩一生,雖有困難但也有永生。似乎這真不是廉價恩典,要與基督同走逼迫的路。因此,我們不能片面地只要求神賜這賜哪,然後把神所賜的視為偶像或成為執著,忘了背後更大的神及更大的賞賜。

Attachment是要放下的,我們只可有一個attachment,就是主自己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