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pril 29, 2008

分道揚鑣

徒15:36-41

屬靈領袖也有不和的時間。聖經從來不會報喜不報憂,家醜不外傳並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文化,反之,從錯誤、失敗、反面教材中學習,更貼近現實的需要。因此,我們經常犯錯,錯誤是我們更貼身貼心的老師。

不過,這次保羅與巴拿巴的衝突,我看不到誰是誰非。

他們二人有共同的目標:

過了些日子,保羅對巴拿巴說:「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,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。」(15:36)

保羅學會了師傅「勸慰子」的特質,去關心及鼓教會。問題並不是不同心,而是過程,以及對人的看法不同。

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;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,不和他們同去作工,就以為不可帶他去。(15:37-38)

巴拿巴從來都看人的潛質,否則,他當年也不會主動邀請還稱為掃羅的保羅同工,也不會有今日的保羅。而明顯地,此時的保羅是看重目標與成果,多於人。

我們也常處於這兩個選擇之中。到底多給他/她一次機會?到底跟這樣的同工同行會否對事工造成不良的影響?在講求效益的社會,加上教會或機構沒有足夠的資源,如何安排及處理未達標的同工?

於是二人起了爭論,甚至彼此分開。巴拿巴帶著馬可,坐船往居比路去;保羅揀選了西拉,也出去,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。(15:39-40)

這衝突是嚴重的,造成二人分道揚鑣。我們日後也知道保羅接納了馬可,馬可也寫了第一本福音書。似乎,巴拿巴是對的,他對馬可的信任,提持的教導,不斷提供機會,讓教會多了一個人才。

有時勉強同行的確沒有益處。不過,我們也得知道,有不同的意見甚至衝突是短暫的。只要二人目標相同,最終也會因此而重聚,繼續同工。

從另一角度看,保羅和巴拿巴的一隊二人組合,現在成了兩隊,效果不是倍增了嗎?

在同一教會/機構中事奉,共同目標是首要的。人會因為這目標(使命)而放下成見。今日教會/機構出現人事問題,到最後也不能共事,表面上是因為合作不來,但背後是否也缺之共同的目標?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