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15:1-35
初期教會有許多教會管理的原則與例子,這段關於第一次耶路撒冷大會的記載,為教會要決定重大議題留下重要教導。
這次會議所針對的,是外邦人是否需要行割禮的問題。有些門徒從猶太去到巴拿巴和保羅牧養的安提阿教會,與他們二人爭論有關議題,最後決定到耶路撒冷跟使徒及長老會面(15:1-2)。由此可見,耶路撒冷教會已成為初期教會的總會,爭議性的議題由這裡的同工栽決。
當巴拿巴和保羅興奮地分享教會如何成長,神如何藉神蹟奇事讓外邦人信主時,一些原屬法利賽人的弟兄便說:
「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,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。」(15:5b)
這叫喝倒采!
但我們看到神早有預備。初期教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彼得和雅各先後發言。彼得按他個人經歷,神如何帶領他給羅馬百夫長哥尼流施洗證明神喜悅外邦人得救,說明:
「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,和他們一樣,這是我們所信的。」(15:11)
這是因信稱義的信條。他沒有提到割禮與否,所堅持的是得救的本質,是神學的論題而不是具體的操作。但既聽出得救不在乎割禮,也順理成章不應堅持這猶太習俗。
我說是神早有預備,就是神預備了彼得先有給外邦人施洗的經歷。那一次不是彼得帶哥尼流信主,而是聖靈親自的工作,彼得只是去執行神的吩咐而不是去決定如何傳福音給外邦人等等。因此,他回到教會後只報告了所發生的事,並沒有制定向外邦人傳福音的策略及相關操施。若神不早早預備彼得這經驗,這次的爭議只會一直延續下去。我們不能說堅持割禮的固守傳統,因為他們不像保羅等有豐富的經驗。
我們看到領袖首先領袖異象,先經歷突破,教會的更新才能順利開始。我們總不能說領導層保守不願革新。是的,人總有自己的安舒區域(Comfort Zone),而領袖要兼顧的也實在太多。往往變革多是由下而上,在前線工作的會認為坐在總部的是改革的攔路虎。現實是,變革是雙軌的,領袖從上領受異象,前線的從實踐遇到困難要求改變。這是最自然,也最合宜的。
彼得發言完畢後,又是一輪的報告及見證:
眾人都默默無聲,聽巴拿巴和保羅述說上帝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。(15:12)
這次,大家都安靜地聽,但總得有人作最後決定,這人便是雅各。
「所以據我的意見,不可難為那歸服上帝的外邦人;只要寫信,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,並勒死的牲畜和血。因為從古以來,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,每逢安息日,在會堂裏誦讀。」(15:19-21)
雅各先引述舊約相關的經文,再建議具體的方案,之後便再沒有聽音。隨之而來的便是委派猶太和西拉兩位「首領」(15:22)跟隨巴拿巴和保羅,帶備教會的官方文件前去安提阿等地傳遞信息、鼓勵教會。
不論議題多具爭論性,決定後便是集體決定。而且不是以單純的行政手段發一封文書便了事,而是派具代表性的同工前往,代表教會領袖們去關心,也去確定再無爭議。
神早已預備的答案、同心的領導團隊、著重個人關係及以鼓勵為目標的實施方法,便是初期教會面對重大議題的處理原則,我們可以如何應用?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