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1:21-22
馬可很快便把主跟其他文士及律法師作比較,這比較是從受眾口中發出的:
到了迦百農,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。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,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,不像文士。(1:21-22)
主耶穌像其他拉比一樣,進入猶太人慣常聚會的地方,也慣常地跟他們講解律法,他到底祂有何不同?為甚麼馬可要注明「不像文士」?
馬可描述眾人的第一個反應是「希奇」(SRN 1605) ,可譯作astonished(KJV), astounded(NRSV), amazed (NIV), surprised (MSG),這些形容詞反映了受眾在聽主耶穌的教訓前,對祂沒有特別期望,也沒有想過祂的教訓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也許,眾人只視祂為眾拉比中的其中一人;也許,對初出茅廬的小子沒甚期望。
除了「希奇」祂的教訓外,眾人更把主耶穌跟他們所認知的教師作比較,說祂像「有權柄」的人,意思是祂的信息帶有說服力,所講的信息讓人心悅誠服。因此,眾人得出的結論是,祂與其他只會講解條文的文士不同。
一個講員的屬靈權柄並不在於他有沒有引經據典,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學位,而在於信息的感染力。純粹個人魅力的感染力是短暫而膚淺的,針對的只是表面的感受層面。屬靈的感染力則是長久的,達人心肺、改變生命的。而這改變是來自聖靈的工作。因此,群眾感受到的權柄,是來自聖靈的感動。
另外,當我們讀到主的行動與教訓如何配合時,我們也看到祂以大量的行動來配合所宣講的真理。這是立體地表達信息的方法。因此,個人行為影響他的感染力,最理想表達真理的方法,就是行動。言行一致便是要訣。
至於如何衡量一個人的權柄,就應像馬可所用的方法一樣,來自眾人的反應。當然,不是每一種情況都應用受眾的反應來量度,但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。
以上的分享,也可用來看今日的教會領袖。他是否擁有屬靈的權柄?聽他的信息固然重要,但看他的行為,以及從受眾的反應看也是必要的。畢竟,沒有群眾跟隨的人算不得領袖,神沒有透過他改變別人的生命,也不算屬靈領袖。
我們也不想只當個文士吧!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