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3:1-6
以斯拉帶領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,第一件事,就是聚集敬拜。用我們今日處理教會事工的習慣看,以敬拜先行不一定是我們的習慣。如果推行一項目,通常是計劃先行。計劃及會議前先敬拜?是否有點浪費時間?以斯拉並不這樣想!他們的敬拜有如下特點:
到了七月,以色列人住在各城,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。(3:1)
第一個特點是他們「如同一人」,有多少人如何一人?按拉2:64,他們回歸的總人數達42,360人。「如同一人」即合一,談何容易?我們常以為合一的教導是眾多教導的其中之一,可是,從許多篇章中,以及本章的敬拜中,我們看到的是首先的條件。整體合一不但是敬拜的必備條件,更是推動教會各項聖工的先決要素。
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,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,都起來建築以色列上帝的壇,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。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,因懼怕鄰國的民,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。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:按數照例,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。(3:2-4)
第二個特點,是在「原有的根基」上,也按「摩西律法書」的傳統進行各種祭禮與節期。我們雖常強調更新與突破,又要創意,但這一切並不是要放棄傳統。當以色列人進入這荒涼已久的廢虛時,他們首要的並不是重建聖殿,而是重建敬拜的傳統,是重新「回復」耶和華敬拜的實踐。從這角度看,當我們說要重建甚麼,不論這是甚麼,都應該由敬拜開始。
敬拜是以色列民族生活的核心,同樣也是我們每個基督徒生活的核心。在教會聚會、個人事奉方向等方面的尋求,首要的,是敬拜生活的重建。除此以外,還得留意:
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,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。(3:6)
建築物本來是以斯拉此行的目的,也是一般人心目中敬拜生活的必要原素,可是,重建敬拜生活,建築或場所其不是最重要的。項目、活動推行之前,建立敬拜的渴望與態度更為重要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