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2:42-47
不少人認為初期教會是最理想的教會模式,我們應以此為理想,學習凡物公用。不過,我倒認為,按照主耶穌重新演繹猶太人律法傳統的法則,祂遵行法則但不死守法則,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神與人的關係更接近。如果任何方式、模式等若成為人的傳統而阻礙人神關係的建立,那倒不如棄之如敝屣。
藉聖靈的大能,彼得的講道有三千人受洗歸主,他們之後的生活怎樣?除了一同學習與生活外,他們還一起聚居,分享所有:
信的人都在一處,凡物公用,並且賣了田產、家業,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。(徒2:44-45)
三千多人一同起居飲食?我相信實際的數字沒有這樣多,因為三千人中有不少是來自散居各地的猶太人,他們只是來耶路撒冷過節的,過節後便各回各鄉了。也許有些會留下,但若三千多人一同生活,羅馬政府不會坐視不理。有部份的確會住在一起,但重點卻是他們願意分享自己所有的態度。教會照顧有需要的人,並不只是各自為政。
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,且在家中擘餅,存著歡喜、誠實的心用飯,讚美上帝,得眾民的喜愛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。(2:46-47)
初期教會的最大特點是敬拜:每日敬拜、在聖殿敬拜、同心敬拜、讚美的敬拜、快樂地敬拜、互相分享的敬拜、得人的敬拜。要留意他們在家中擘餅,這不是一個人的家,而是輪流在不同弟兄姊妹的家擘餅。當時的擘餅聚會是包飯食的,即不止是擘餅,還一起用飯。他們不是所有人變賣一切住在一起,更重要的是他們「存著歡喜、誠實的心」來敬拜、來分享。
甚麼是「存著歡喜、誠實的心」?就是願意分享,同以單純的心來分享,不計算自己付出多少、別人付出多少,公平不公平等。誰願意付出、誰願意接待、誰願意服侍,彼此不互相計較。我相信這是使徒時代教會的模範,在於態度,不在於形式。我們要回復的是這種教會生活的態度,不是凡物公用的形式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