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October 16, 2008

面對生與死的態度

傳7:1-4

傳道者放開生與死的懷抱。

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;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。(7:1)

為甚麼人死的日子更好?這裡似乎看重名譽,讓人在好的名聲中離世,給後人留下美好的回憶與榜樣,那不是更好?當然,這裡所講的名譽,並不是沽名釣譽的那一種,而是真真實實,活出一個好榜樣的那一種。Eugene Peterson的翻譯更到肉:

Your death date tells more than your birth date.

你死的日子更能告訴別人你是誰,就是中國人說的蓋棺論定。這樣,我開始明白主為何容許熱心愛主的「英年早逝」,因為「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」。當他們在地上的生活能彰顯神的榮耀,那時他們可以無憾地離開,帶著美好的名聲回到父家。強如所羅門,他一生的年日極盡風光,可惜「衰收尾」,在晚年的時候背棄主道,當他洞悉人生意義所在時,為時已晚,他離世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名聲,難怪在傳道書最後一章勸免少年人要珍惜光陰,努力愛主事主。

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;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。(7:4)

智者明白生與死的真正價值,看重未來多於現在,未來的盼望緊扣今日的生活形態,因此在心「遭喪之家」,即明白蓋棺之時才是唯一的結論,從這出發去看及判斷現時應做甚麼,不應做甚麼,那才是真智慧。反之,若只看重今生的快樂,那是短視!

洞悉生與死的真諦,享受勞碌後的成果,積極為未來生活,到離世返家之時,便無憾於天地,這才是大智慧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