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September 12, 2008

行動的動機—-愛

可6:30-44; 8:1-10

我們可以有千百個理由去推動任何事工,但主耶穌所展示的,最重要還是愛。因為愛祂成為肉身,在人間經歷各樣的患難,在十架上顯明甚麼是犧牲的愛。當讀到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,以及以七個餅滿足四千人的肚腹這些段落時,是甚麼驅使主忙碌中、正爭取休息及安靜時間中,還回應廣大群眾的需要?

是因為爭取個人表現?
是因為表達個人的重要性?
是因為搏取別人的認同?
是因為要滿足quota?

不,是因為愛!

面對那五千人之前,祂正想去歇一歇:

他就說:「你們來,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。」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,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。他們就坐船,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。(可6:31-32)

但面對群眾的渴求,祂臨時改變行程:

耶穌出來,見有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,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,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。(可6:34)

同樣,用七個餅行神蹟前,祂連續不斷地教導與醫治,但當面對這追隨祂來聽祂教導的四千人時,祂又回應他們沒有提出的需要:

那時,又有許多人聚集,並沒有甚麼吃的。耶穌叫門徒來,說:「我憐憫這眾人;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,也沒有吃的了。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,就必在路上困乏,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。」(可8:1-3)

與前一次不同,這次耶穌主動向門徒說出祂關心這批人,看看門徒怎麼反應,但是他們的反應,在我們今日的標準來看,真的不那麼「醒目」:

門徒回答說:「在這野地,從那裏能得餅,叫這些人吃飽呢?」(可6:4)

當然,我們可以說,這些門徒真的愚笨,難道忘了不久前剛發生的五餅二魚神蹟嗎?為何不懂得主的心意,是要看看他們學會信心的功課沒有?在馬可筆下,門徒真的反應遅緩。

耶穌因為憐憫眾人,他們三天與主同行,這過程中,門徒私毫沒有察覺群眾的需要,唯獨忙碌教訓眾人的主看出。除了祂的觀察敏銳外,還有祂著眼於人的需要,將心比己,把別人的需要放於自己較重要的考慮。至今,門徒仍未學會。

我們也需要敏銳的心,不是要擦主的鞋,而是要去從主的心腸與眼光,在我我身處的環境中,體察主的心意。神把我們放在我們現在的處境,我們當要問祂的心意,要我在這裡如何為祂發光。在等候的過程,便需學習以主的眼光和心腸來看我們身邊的人,了解他們的需要,重定我們的優先次序,回應他們。而出發點只有一個──愛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