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建立凡事謝恩的習慣,你會有甚好的建議?亞伯蘭開始了一個家族習慣,由他開始,他的子孫,包括以撒及雅各,他們都遵從這習慣──為耶和華建築祭壇。
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,說:「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。」亞伯蘭就在那裏,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;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,支搭帳棚,西邊是伯特利,東邊是艾。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,求告耶和華的名。(創12:7-8)
每次亞伯蘭遇見上帝,或遇上一些藉得感恩的事,他都「築壇」。因此「築壇」成了獻上感恩的象徵,
他每次遇見上帝都會「築壇」,記念他曾與主相遇,並向主獻上感恩的祭。與主相遇就是屬靈生活的片段,你上次是何時與主相遇?你上次是何時向主獻上感恩的祭?
亞伯蘭「築壇」的行動一方面反映了他經常回應上帝給他的愛,上帝喜悅他的其中一個原因,他們的關係並非「單向」的,而是「雙向」的。即是彼此有溝通,有互動。當我們讀到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祈求,與上帝「討價還價」時,我們會反問:我的禱告是否可以跟上帝「討價還價」?上帝若給我生意好一點、加薪多於15%、第一次拍拖就成功、昨天沒有讀書但今日仍希望100分,之後,我便會以十一奉獻來作回應、以多參與事奉來報答上帝。
但亞伯蘭(亞伯拉罕)與上帝商討是經常發生的,他每次在壇上獻祭都是與上帝溝通。當二人常溝通,理論上便彼此更相熟、更了解、更信任,因此亞伯蘭敢於與上帝「討價還價」,這是結果。
亞伯蘭身旁的人看到他敬虔的生活,也從旁學習,並認識耶和華。以撒跟父親去獻祭是平常事,是他生活的一部份,透過這親身的參與,他的信仰生活也被建立起來了。當亞伯拉罕把他帶到獻祭之地,並把他綁在壇上時,以撒已25歲,父親也125歲,兒子願意,老父又如何綁他呢?可見,這敬虔的生活也造就了下一代,就算雅各這「世界仔」,不論在那裡也建起壇來獻祭,記念耶和華的恩典,我們又留了甚麼給下一代學習?
好了,當我們了解到「築壇」除了禮儀上的意義外,更是與上帝溝通的習慣,能多了解他,又是親子宗教教育的機會時,我們今日如何實行?
這就回到第一個問題,你如何凡事謝恩?這問題,留待你繼續深化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